藏医药是一门 历史悠久,具 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。 千百年来,藏医药广泛吸收中华各民族医学和古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尼泊尔和古波斯等国外医学的精华,对某些疾病有独特的见解和疗效,在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。早在原始社会,藏族先民就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极为原始的医疗卫生经验。 据藏族史书记载,在两三千年前的西藏地区,尽管当时的生产水平还十分落后,但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药物知识,用来治疗中毒和其他疾病。
高原上的原始宗教是本教,本教徒为人卜卦祈福,为病人祈求神药,息灾送病,为死者营建墓穴。这种巫术和医术混为一体的现象,表明医术已有一定的进步。
本教认为人体的疾病与“龙”神有关,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“龙"。这些“龙”能导致癫痫、水疮、疱疮、痘疮、瘟疫、梅毒,还可以使人出现白脉病、曜病(相当于西医学之脑萎缩、脑瘫、弱智、多动症、自闭症、秽语抽动综合征、心脑血管病及脑炎和脑外伤后遗症等)和七类疯、索龙病(相当于西医学之精神分裂症、躁狂抑郁症、神经官能症等),病种可达400种以上。而导致这些病的“龙”也多不相同。
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,对付疾病的手段也逐渐多了起来,第司·桑杰嘉措在《藏医史》中记载:公元四世纪左右人们已经会用酥油汁来涂抹伤口,懂得结扎伤口以治疗出血,在学会用青稞酿酒以后,就利用酒精治疗外伤,还知道饮食的益处和害处。
公元581年,藏王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,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。当时吐蕃王朝正处在汉地、波斯、印度几个古代文明国家和地区之间,文化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。此时,松赞干布向邻近国家、地区以及内地提出了传授医学经验和交流医疗技术的请求,据《藏医史》记载:当时应邀入藏的内地医生有亨文杭德,印度医生巴拉达札和大食医生嘎林诺,三人把各自带来的著作献给藏王, 其中有印度的《新酥油药方》、大食的<雄鸡、孔雀及鹦鹉治法》、汉地医生的《大小汉地医方拾遗》。后来三人又合著了一部综合性的医书-《无畏的武器》,全书共七卷,内容包括了三种不同来源的医学。此书对藏医早期的发展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
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,历代藏王曾先后多次向国外及邻近地区选派留学生,重金礼聘名医人藏。最著名的有:冲姆地区的医生比吉·占巴希拉哈,印度医生达马拉札,汉族中医马哈金达,克什米尔的古雅巴札,大食的哈拉先弟,吐谷浑的生多维钦,堆伯的却玛如孜、尼婆罗的达玛希拉等。这些名医们勤于著作,他们的著作主要包括生理解剖,各种病症诊治,草药配方,治疗技术等方面,藏王甚为重视,称之为“紫色王朝保健经函”。为了进一步在藏区发展医学,藏王又从全藏区选择有前途的九名少年培养,后来这九人均成为藏区名医,其中尤以宇陀·宁玛元丹贡布最为杰出,他多次到内地、印度、尼泊尔游学,广泛吸收《医学大全》、《月王药诊》、《黄色比吉经函》等前代著作的精华, 经过20多年的实践, 在公元8世纪末著成 <四部医典》,成为藏医学史上最有影响的经典著作,此后的藏医学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
公元17世纪,藏区先后建立了藏医机构数处,并设立了拉萨“药王山医学利众寺”,还根据《四部医典蓝琉璃》的内容,绘制出一整套藏医学彩色挂图,用形象的图画把该书的内容通俗地表现出来,这是世界医学史上仅有的珍贵文物,受到国内外藏医界的高度重视。
此后,“门孜康”建立起来,专门培养藏医学和天文历算人才,学生学习以《四部医典》为主,同时还要学习天文、历史、诗歌等课程,是近代培养藏医的主要场所。
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,藏医药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进一步重视与大力支持,在西藏、青海、四川、甘肃等各藏族聚集区,藏医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。
方院长与著名藏医大师,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,西藏藏医院院长占堆先生在一起
版权所有:西安雁塔甘露医院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太白南路与光华路十字
备案号:陕ICP备19022228号-11站长地图